袁隆平
金秋九月,经农业部高产攻关验收组验收,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这标志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
袁隆平,一个貌似农民而内心却燃烧着如火激情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从60年代发现野生的“天然杂交稻”开始,寻找到“雄性不育株”,冲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经典理论束缚,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开启了杂交水稻王国丰产增收的大门,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找到了有效的办法,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几十年里,他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
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热情赞誉:“他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袁隆平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这样也降低了人口增长率。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饥饿的威胁正在退却,他必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一位新中国“当代神农”终结了全人类的饥饿,一种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在科学史上树起了新的丰碑。
1961年,袁隆平身为湖南省安江农校的一位教师。盛夏七月,一株后来被确认为天然杂交稻的鹤立鸡群的稻子进入袁隆平的视野,触动了他的灵感。那时,中国大地上正横卷着一场时达3年的饥馑。天灾人祸,让学农出身,拿着国家工资又守着农业试验田的袁隆平同样吃不饱肚子。饥饿让这些从事着农业科研和教学的知识分子们同样不能超脱,他们在一起闲聊时,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吃。
袁隆平在学校教过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学科。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是在传统理论中,水稻,这种在袁隆平身边最多,也是中国人最主要食物的作物,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因为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
难道水稻真的不能杂交?袁隆平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他开始去稻田中寻找突破。
民以食为天,湘西普通的中专教师,把天大的担子,在支持者寥寥、科研环境险恶的情况下,揽在了自己肩头。
很多人对当年的农校教师转而自觉自愿地研究杂交水稻百思不得其解。他的学生李必湖说:“当时我国大学和科研院许多水稻方面的鸿儒,为什么对杂交水稻想也不敢想,不敢去动那个禁区,而一个普通的中专教师敢于提出这一问题,这正是袁隆平老师的高明可贵之处”。
今天的袁隆平,回顾往日,把成功的因素归为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还特地解释说,灵感很重要,你找不到。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智慧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了的产物。灵感要有外界东西刺激,灵感来了,一首好诗、一个好曲子就来了,没有灵感,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首好诗。
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让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其他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20多年。
更让人敬仰的,是袁隆平从不局限于一城一池的攻城掠地,而是在科学发展上的敏感和不断进取,以及站在全社会的高度考虑人类生存问题的大器宇。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吃大米的人占总人口的60%,而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50%。袁隆平说到粮食安全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
不知内情的人可能会回答:粮食少了不怕,中国经济发展了,可以拿钱去世界上买粮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粮食市场联系比以前紧密,但一旦国内市场出现粮食的大面积短缺,国际粮食进入中国市场“远水难解近渴”;同时,中国人口众多,消费量巨大,一旦进口,就会迅速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升,有资料显示,中国只要有5%的粮食供给波动,就会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重大冲击。而且,但凡有点国家安全意识的人都会明白,粮食在某种程度上不单单是商品,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上的战略物资,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就会受制于人,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粮食也会绊倒巨大的中国。
在中国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保护耕地与发展用地的矛盾已十分尖锐,中国的科学家必须研究出办法,让农民在中国因城镇化日益减少的耕地上,用更少的田种出更多的粮食。
现在看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是找到了一个最合理的支点,着力研究中国发展中最重要、最需要解决、却在平安的日子里最不引人注目的问题。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袁隆平曾梦见试验田中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就有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下垂着,千万个穗子,好似气势磅礴的大瀑布,袁隆平和助手就坐在禾下乘凉。
这个梦境被袁隆平在不同的场合讲过许多遍。甚至,一个超级杂交稻的新品种就被他命名为“瀑布稻”。
即使在袁隆平功成名就,得到了很多人追求一辈子都不能得到的名气、地位和富裕时,袁隆平仍不满足:“水稻产量还有潜力,身体还好,脑瓜子还没有糊。”袁隆平为自己确定了新的目标,第一个是超级稻第三期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目标;第二个目标是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在三五年时间内,把国外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从现在的200万公顷提高到1500万公顷,增加3000万吨稻谷的产量。达到了这个目标后,袁隆平还做了准备,要杂交水稻向亩产1000公斤进发,这个目标将借助生物技术完成。
据统计,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产量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7000多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全世界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量的总和。袁隆平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用“伟大”二字形容并不过分。
有诗赞曰:
你从山沟里走来
你从田野里走来
带着大山的执着
带着乡亲的期待
谁说梦想难以成真
世界难题无法解开
你用智慧创造神话
祖国大地流金溢彩
年年稻香醉人心
绿色是你永远的情爱
你从风雨里走来
你从泥水里走来
带着春天的希望
带着丰收的豪迈
谁说探索艰难万重
人生苦短花落花开
你用心血造福人类
当代神农名扬四海
岁岁风霜催人老
金色是你生命的霞彩
袁隆平用自己的绿色梦幻点燃了自己。他是一颗属于世界的星,自然,他的光亮是灿烂辉煌的。这辉煌凝成的诗篇也定然会永久地飘向世界。